汴梁时月 第五十三章 报纸风潮 (第2/2页)
陆垚和苏轼两兄弟坐在新华书店对面的酒中仙酒楼,他们坐在靠窗的位置,抬头就能看见书店的情况。
他们身边还坐着一个喋喋不休的潘文,责备着陆垚是如何地忘恩负义,昨天居然没有喊他一起出去玩,他还辛苦地为陆垚看着酒楼,真是人心不古。
陆垚捂着耳朵看着人满为患的书店,庆幸自己此刻没有处在店内,看到那些书店的伙计忙得不可开交的模样就知道有多累。
而且他要是在书店内,肯定有无数的问题在等待着他,哪有现在这般喝酒吃菜来的惬意。
苏轼感叹道:“报纸上仅有一行小字写着书价之事,却能引得如此多的人来,可见书价带来的影响有多大,这事对朝堂的影响也不会小,官家肯定也会为了这件事来找你的。”
陆垚喝了小半口自家酒楼里的三十度白酒,神情微醉,他还是觉得这种中度酒最好喝,不醉人恰微醺。
他笑道:“官家找我也好,我正好也要有东西给他,家里的地窖都快摆不下,是要往皇宫里送点。”
陆垚低估了彩票的收益,大半月的时间几个库房和地窖都已经摆满了铜钱,再不清出去都没地方放钱了。
钱多也是一种苦恼,他还是怀念后世的纸币,身上随便装上几张就够花用,而现在的铜钱每次出门都要背个小半袋,若是购买大件,还得专门带个家丁背着钱。
等时机成熟的时候,他想把纸币也推行出来。
书店中的人络绎不绝,每个进入书店的人都会买上几本。
因为便宜,几本也花不了多少钱,而且他们发现,新华书店书的质量比他们家中的书还要好,纸白如凝脂,字体也很新奇。
最便宜就要数论语,中庸这类的书籍,只卖二十文,最贵的就是陆垚连夜加印的石头记。
奈何石头记的字数太多,不过它用的字体很小,不可能像论语一样一页只印七十五个字,而是采用了比报纸大一号的字体来印刷,便是这样,石头记整本书的厚度也比论语厚上一倍。
也得亏陆垚挑灯抄书,才将一半的红楼梦给贡献了出来。
这几日陆垚不仅印了这些书,还印了《标点符号的实际运用》,《小学数学》,《三字经》《弟子规》等启蒙书籍。
他没想到买得最火的却是话本,只要是一上架立刻被抢购一空。
渐渐地许多人也将目光转移到了这些启蒙书籍上面,一时间启蒙书籍的火热程度也不逊话本,还有不少人在书店门外喊着加价购买。
倒是论语,中庸摆在书架上的还很多,主要是因为他们家中本来就有这几本书,没必要再去买一本。
陆垚本来也不是给这些文人子弟准备的,他最想卖的还是那些穷苦人家的孩子。
那些卖报的孩子都是他在汴梁城外的村子找的,大多都是家中贫困,连饭都快要吃不起。
陆垚让利给这些孩子们,就是为了让贫困的家庭少一些,至少要先带起一部分人吃饱饭。
陆垚和苏轼等人聊得正嗨时,酒楼的伙计匆匆赶来,对着陆垚轻声说道:“东家,楼下有人找你。”
“谁啊?”陆垚问道。
他躲在自己酒楼的事情应该没有人知道啊,怎么还会有人找上门来。
伙计摇头说道:“我不认识啊!不过是一个老头。”
“老头?”陆垚更加模糊了,他认识的最老的人也就是包拯了,而且包拯也算不得老头啊,这来人到底是谁,莫非是来者不善。
北宋这个儒学遍地的年代,书中的礼仪仁孝最为讲究,就算陆垚心中不想见这个老人也不行,尊老是一定需要的,更何况老人亲自登门。
“快去请他上来,不,我亲自下去迎接。”
还未等陆垚起身,便听见有人说道:“老夫自行上楼便是,不妨陆县子亲迎。”
看到来人花白的头发,陆垚就知道此人年事已高,而且走路还需要人搀扶,可见身体也不是很好。
陆垚不认识此人,但是苏轼认识啊!
看到老人的面貌之后,苏轼当时酒就被吓醒了,和苏辙一起向着老人行礼,恭敬地喊道:“晚辈见过胡夫子。”
来人是太学直讲胡瑷,太学便是他所创立,被誉为宋初三先生之一,连官家见到都要礼让三分。
他也是唯一一个写奏折不过三省,可以直接送到赵祯手里的人。
在文坛的地位不可谓不高。
看到苏轼如此礼敬,陆垚也向着胡瑷行上一礼,喊声胡夫子。